实,到这个时候,魏广德还没有把刘台弹劾张居正的事儿太上心,认为不过就是因为考成法在地方上推行后,巡按御史根据地方官员为了催缴赋役做出的一些事儿,据理请求朝廷暂停此法。 魏广德没少听到地方官员为了完成任务,逼出一些家破人亡的惨事,至于因此流离失所的,那更是罄竹难书。 太多了,都已经麻木了,不想听了。 以往朝廷不催,乡下的甲长、里长看人家确实困难,也会和胥吏商量,先欠着。 当然,这么做胥吏们也不是没好处,谁不知道大明的制度,说不好什么时候一道旨意下来,这些积欠就免了。 到时候,这些积欠可不就哼哼了 有了考成法,这样的情况自然就不会发生。 官老爷的帽子都戴不稳,下面的胥吏也麻爪,说不定就把自己开了。 毕竟胥吏按照后世的标准,虽然是衙门里长期需要的工人,但也只能算是没有编制的临时工。 只有极少数幸运儿,有机会被举荐获得品级,成为编制内的人员。 不过,那还都是大明开国那些年,读书人少,官员缺乏的时候才会出现。 现在嘛,胥吏出头已经变得非常难,还要时刻提防被官老爷拉出去祭旗。 不过,当芦布把抄来的刘台奏疏送到眼前,魏广德只是大略扫视后,即便是寒冬腊月,也难免后背冷汗直冒。 这是他能想到的最坏的结果,简直不能再坏了。 御史傅应祯上奏给万历小皇帝还只是说张居正是又一个王安石,宋代之所以最后内耗掉根源就是王安石的那场变法上,如果让他继续推行新政,我们大明朝就要走宋朝的老路。 如果,结合后世历史走向来看,大明帝国的败亡,还真和张居正这场改革有关。 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张居正的改革虽然短期内充盈了大明朝廷的府库,但也留下许多麻烦,特别是在改革失败后,地方官员变本加厉的行为,还有就是因此形成的党派萌芽。 在此前朝廷里存在的,更多的还是乡党,但是张居正权势太大,而他的政策又大大限制了士绅和勋贵的特权,因此在他权侵朝野的背后,反对派也渐渐结成了一张大网。 官场之人
验证码验证正确才能显示加密内容!
1次验证码通过可以阅读10页面
如果您是使用浏览器的阅读(转码)模式请退出阅读(转码)模式才能通过验证码验证!
使用验证码验证主要是防止机器人爬取及浏览器转码为您的阅读带来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