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是应该出仕和还是应该耕读,也是矛盾重重,两种念头此消彼长。儿子的才华不亚于自己,但却让儿子埋没在了田园,他的心中不可能没有一点苦楚。孙子舒晏呢,才华偏偏更胜于他父亲,自己还忍心让孙子继续埋没田园吗?不忍。士族庶族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坎,他为官多年,深有领会。他所以辞官、所以反对子孙出仕,多半是为此。至于不满司马昭杀害曹髦只是一个直接诱因而已。
庶族的人就不能做官了吗?当然可以,只要你可以忍受那种不公——那种对自己、对广大庶族寒门的不公,那种豪门的种种特权;只要肯埋下头,不去想什么责任担当,只为领取俸禄,那就没什么不可以。但舒家的人却做不到,在孙子很小的时候,舒博士就知道了他的性情,嫉恶如仇。一个嫉恶如仇的寒门子弟怎么可能在豪门把持的官场中立足?不能。这种“不能”,相对于上文的“不忍”,何去何从?舒博士不知道,他能做的就是把孙子培养成“通五经贯六艺”的君子,以后的路就由他自己去吧。
对于入仕的理想,舒晏并不在乎自己能够升多大的官,拿多高的俸禄。他想的只是能为天下百姓做点事。路走到如今,越走越迷茫。想起在没正式做官之前,在家乡汝阴那个小地方,自己还真为百姓们做了些实事,包括建庠学、为百姓们讨要钱款等项。可到了洛阳,成了正式的职事官之后,自己反倒没做成什么有利于百姓的事。比起在各个地方郡县,京师士族云集,也许更不适于寒门出身的子弟。政令自士族出,只为维护门阀们的利益。
验证码验证正确才能显示加密内容!
1次验证码通过可以阅读10页面
如果您是使用浏览器的阅读(转码)模式请退出阅读(转码)模式才能通过验证码验证!
使用验证码验证主要是防止机器人爬取及浏览器转码为您的阅读带来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