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是荀家的人,为什么却写“智”字呢?因为荀罃和荀偃是叔侄关系,都是大将,军队里如果有相同的姓氏,会让人觉得没有区别。荀首曾在智地担任过采邑的官职,而荀偃的父亲荀庚在晋国担任三行将军时,曾经担任过中行将军,因此他们用“智氏”和“中行氏”来区分。从那时起,荀罃被称为智罃,荀偃被称为中行偃,这样军队中的名称和称号就不会混乱了。这些都是荀罃制定的规章制度。在祭坛下分别设立了三个军队:第一军,上军元帅是荀偃,副将是韩起,鲁、曹、邾三个国家派兵支援,中军的副将是范匄负责接应;第二军,下军元帅是栾黡,副将是士鲂,齐、滕、薛三个国家派兵支援,中军的上大夫魏颉负责接应;第三军,新军元帅是赵武,副将是魏相,宋、卫、郳三个国家派兵支援,中军的下大夫荀会负责接应。
荀罃发布命令:第一次出征由上军负责,第二次出征由下军负责,第三次出征由新军负责。中军的士兵和将领会轮流担任接应的任务,这个过程会不断重复。但是,如果我们成功达成盟约,就算是有功了,绝不允许与楚国的军队交战。公子杨干是悼公的同母弟,只有十九岁,刚刚被任命为新的中军戎御职务。他年轻气盛,没有经历过战场的考验。听说荀罃在治军并准备攻打郑国,他激动地准备好了自己的武器,迫不及待地想要单独承担一支军队的任务,开始与敌人厮杀。然而荀罃并没有安排他,这让他心中的锐气无法压抑,最终他请求担任先锋,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智?说:“我今天分派军队的策略,主要是快速进攻,快速撤退,不以战胜为目的。人员安排已经确定,虽然小将军你很勇敢,但并没有合适的位置给你。”杨干坚持要求自己上前线。荀罃说:“既然小将军坚持,那就放在荀大夫的部队里,负责接应新军。”杨干又说:“新军被安排在第三次出征,我等不及了,请求安排在第一军的部队里。”智罃没有答应。杨干依仗自己是晋侯的亲弟弟,直接带领自己的部队,独立组成一队,排在中军副将范匄的后面。司马魏绛接到命令整顿队伍,看
验证码验证正确才能显示加密内容!
1次验证码通过可以阅读10页面
如果您是使用浏览器的阅读(转码)模式请退出阅读(转码)模式才能通过验证码验证!
使用验证码验证主要是防止机器人爬取及浏览器转码为您的阅读带来不便敬请谅解!